close

春秋時代,有一回晉平公問大臣叔向說:「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,使天下納入常軌,不知是臣下的功勞,還是君王的功勞?」叔向回答說:「管仲善於裁剪,隰朋善於縫紉,而賓胥無則善於繡邊,衣服做好了,齊桓公不過把它穿上罷了,所以這些當然是臣子的功勞啊!」

另一位大臣師曠卻在旁大笑:「我用肉羹湯比喻,就算為人臣者擅於烹煮與佐料,但端給君王,而君王不吃,誰能夠強迫他呢?君王猶如大地,臣子猶如草木,唯有土壤肥沃,草木才可能長得健碩,所以這當然是君王的功勞,做臣子的有何功勞可言?」

到了戰國時代,法家思想的開拓者韓非子則評論說:「叔向和師曠的話,都有偏頗之處。」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的豐功偉績,既非全部依賴君王的力量,也不是全部依賴臣子的力量。

古時候宮之奇與僖負羈分別在虞國與曹國任官,這兩人料事如神,但何以虞國與曹國都滅亡了呢?這是因為國家只有傑出的臣子,而沒有傑出的君王啊!此外,蹇叔在虞國任職而虞國滅亡,他在秦國任官而秦國稱霸,這並非蹇叔在虞國就愚笨,到秦國就變聰明了,而是因為虞國沒有明主,秦國卻有明君秦穆公。

所以,叔向說「都是臣子的力量」,這是不正確的。過去齊桓公沉溺於後宮,一旦獲得管仲輔佐,就成為五霸之首。管仲過世後,桓公重用豎刁,卻因豎刁作亂而活活餓死,屍蟲爬出屋外仍無法下葬。如果都是君王的力量使然,那麼齊桓公就不需管仲就能稱霸天下,而豎刁又豈有機會做亂呢?

從前晉文公因愛戀齊國女子而忘了歸國,咎犯大力勸諫,終而返國。齊桓公因管仲而九次會合諸侯,晉文公因咎犯而稱霸天下,師曠說「都是君王的力量」,這也是不正確的。事實上,春秋五霸能功成名就,都是君臣上下一心、合力促成的

3 種生態,維繫主管與部屬的互動

韓非子所論辯的君臣關係,讓我聯想到生態學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,我想借用這個概念,描述組織中主管與部屬間的共生關係。

生物彼此間的交互作用,共有 6 種形態:互利共生、寄生、競爭共生、偏利共生、偏害共生以及中性共生;前三種共生形態在組織中比較常見,因此在此分別介紹:

1. 互利共生:

互利共生是兩個物種之間,經由雙方的交互作用,獲得直接且明顯的好處。例如小丑魚居住在海葵的觸手之間,可以使海葵免於被其他魚類食用;而海葵有刺細胞的觸手,可使小丑魚免於被掠食;而小丑魚的身體表面則會分泌一種黏液,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。

就像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與管仲、晉文公與咎犯間的關係,魚幫水,水幫魚,君主因此成就霸業,臣子則得以大展身手。這就是主管與部屬間的互利共生,雙方都可以得到好處。

2. 寄生:

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,一方受益,而另一方受害,後者被稱為宿主或被利用者,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。寄生的形式很多樣,例如鉤蟲寄生在動物的消化道。

寄生關係如果發生在組織中,就是主管與部屬一方得到好處,另一方受到損害。例如,上司將部屬的功勞掠為己有,將部屬視為宿主;或者部屬長期沒有績效貢獻,卻不斷消耗部門資源,將組織與上司視為宿主一般。

3. 競爭共生:

這是指同種及異種生物之間,發生棲所及食物的競爭,例如非洲草原的獅子與鬣狗爭奪食物。在生態環境中,每一個生物個體都在競爭共同所需的資源,而在組織中,競爭關係會使主管與部屬雙方都受到損害。

例如上司採高壓式領導,要求部屬立即服從、「照我的話做」,因而使部屬工作壓力大、身心不健康、工作滿意度下降,對部屬產生不利的影響,終將使主管產生損害。相對地,部屬也會與主管競爭,為了顯示與爭取自我價值,一旦在組織中有戰功或績效傑出,便宣示個人的豐功偉業,甚至功高震主、讓主管產生領導危機;遇到缺乏安全感的主管,還有可能對部屬展開回擊以維持面子,結果非但不利於部屬,最後主管與部屬雙方都將因競爭而受到損害

維持互利共生,需要能力與方法

主管與部屬間是一種共生的關係,但唯有互利共生對雙方與組織有益無害。因此,聰明的主管與部屬會想方設法,創造互利的條件與環境,而避免陷入「競爭共生」與「寄生」的陷阱。

互利共生是主管與部屬雙方之間共同的責任與義務,它不只是一種態度,更需要能力與方法、持續經營。因為互益雙贏的關係一旦建立後,如果有任何一方不努力維持,就可能演變成競爭共生的有害關係,甚至造成悲劇。韓信之於劉邦、齊桓公之於豎刁,就是鮮明的例子。

2016-07-16  作者 林文政未命名.pn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