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摘自20070925英詩賞析尤克強電子報

冬天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?

英國傑出浪漫派詩人雪萊(Percy Bysshe Shelly, 1792-1822)的名詩<西風頌>(Ode to the West Wind, 1919)中的最後一句「冬天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?」(If Winter comes,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?)如今已經是全世界人士琅琅上口的名句,被認爲最能代表浪漫主義詩歌樂觀自然的人道精神。雪萊自幼體弱不擅長運動,在學校常常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,因而對任何形式的霸道(宗教、政府、傳統等)極端痛恨,決心獻身於「反對一切不公正強權」的志業,為弱勢平民謀取福利。他的詩作融合了崇高的理想和沸騰的情感,雖然在當時不受重視,卻被後世認爲是那個時代“詩藝最高超的英國抒情詩人”。

雪萊還有一個稱號“辯護詩人”(Poet of Defence)——因爲他不滿詩人的地位從希臘哲學家柏拉圖(Plato, 427?-347? B.C.)時代即被貶抑,而一直想要努力為詩歌平反(Defense of Poetry)。柏拉圖崇尚理性而輕視感性,他認爲詩歌帶給人類的不是真理,並且會產生傷風敗俗的影響,因而在他的《理想國》(The Republic)中對詩人下了逐客令。雪萊則認爲詩人的思想是「深刻的内省,祛除了日常生活的庸俗……再重新創造的宇宙。」對於詩歌創作,他說:「創作中的心靈猶如即將熄滅的炭火,那間歇拂過的微風有一股無形的力量,賦予炭火短暫的光芒。」(for the mind in creation is as a fading coal, which some invisible influence, like an inconstant wind, awakens to transitory brightness;)──亦即詩人應從有機的自然中得到啓發,創造新的語言,讓人們透過詩歌重新感知生存的世界,並賦予日常生活平凡無奇的事物全新的意義。如此,雪萊把詩人的任務重新定位,駁斥了柏拉圖「詩人的模仿能力與真理相悖」的指摘,而將人類的理性和感性擡到了平等的地位。雪萊在詩中所呈現的美感,常常先透過理性和感性之間緊綳的張力,然後再尋求二者的和諧——「冬天到了 春天還會遠嗎?」就是一個最簡短的好例子。以下這首<無常>(Mutability),詩人一方面在理性上承認世間萬物變幻莫測難以持久,一方面在感性上要人們把握歡樂的時光,透過記憶創造心靈的永恒──把理性和感性處理得如此溫柔詩意,正是典型的“雪萊風格”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